據參考消息3月4日最新報道,澳大利亞一名研究學者日前撰文指出,澳大利亞在供應鏈上對中國產品的依賴性很深,加上中國商品在澳大利亞市場受歡迎且分布非常廣泛,因此澳大利亞恐怕很難在全球找到替代中國的合作伙伴,或者說很難制定可行性的替代戰(zhàn)略。
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,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中,半導體有86%來自中國,照明設備、發(fā)電機、電腦也有將近70%依賴中國提供。
此前,英國智庫亨利·杰克遜協(xié)會就曾發(fā)布報告稱,澳大利亞是五眼聯盟國家中(澳大利亞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新西蘭和美國)最需要與中國進行經濟往來的國家,有將近595種商品依賴中國供應。
事實上,上述研究學者的結論,業(yè)界早已心知肚明,估計沒搞清楚狀況的只有澳大利亞自己。去年8月,澳大利亞還試圖聯手日本、印度搭建一個專屬于三國之間彈性供應鏈,以此來降低對別國的依賴。然而,將近半年的時間過去了,這個計劃似乎只停留在初始的起草階段,也沒有傳出其他實質性的舉動。
就拿印度來說,雖然印度和澳大利亞立場相似,盼著能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依賴。然而,當地時間2月23日,印度商務部發(fā)布的信息顯示,去年全年中印雙邊貿易額為777億美元,中國再次取代美國,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。另外,中國去年累計對印度出口了587億美元商品,超過自美國和阿聯酋進口的總和。
至于澳大利亞一直看好的“老大哥”——美國,似乎就更加沒法幫忙了。此前有美國媒體分析稱,如果澳大利亞有意與中國市場保持距離,那么美國的大麥、牛肉等農產品將有望獲得更多來自中國買家的訂單。
例如,就在我國去年11月初發(fā)起澳大利亞龍蝦、木材、糖等產品的進口限制之后,同年11月30日,我國海關總署代表人士就透露,中美已經完成農產品領域涉及海關動植物檢疫的37項工作。